图片来源:PEXELS
人终有一死,我们注定会面对亲朋好友的离去,最终自己也会走到生命的终点。但我们往往不愿面对死亡的话题,所以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缺失了关于死亡和告别的一课,直到自己被迫面对的那一天。正如看到阴影才能更好地理解光明,只有真正认知了死亡,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意义,不妨从这些书里,补上缺失的那堂告别课。
人终有一死,如何向死而生
《最好的告别:关于衰老与死亡,你必须知道的常识》
[美]阿图·葛文德
湛卢/浙江人民出版社
当独立、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,我们该怎么办?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,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?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?对于这些问题,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,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、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。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·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,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,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、深入的探索。本书富有洞见、感人至深,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,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,我们可以做什么、应该做什么。
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——衰老与死亡,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,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。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,也揭示了如何自主、快乐、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。书中对“善终服务”“辅助生活”“生前预嘱”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,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,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。
21世纪最伟大的生命寓言
《天蓝色的彼岸》
[英]亚历克斯·希勒
禹田/北京联合出版社
“如果有一天我死了,你会后悔的。”
这是小哈里被卡车撞倒之前对姐姐说过的话。然而现在,他真的死了。
小哈里并不知道自己要死多长时间。他多希望没有对姐姐说过那句话,多希望能对她说抱歉,和每一个人再见:妈妈、爸爸、最好的朋友皮特……甚至是他喜欢的女同学奥利维娅。
现在,他正处在另一个世界。他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心声告诉给人间的人们,直到遇到150岁的阿瑟,他带着小哈里偷偷溜回了人间。小哈里真的能和姐姐说“对不起”,和每个人说再见吗……
用故事补上那堂告别课
《梦海》
[德]妮娜·乔治
中信出版社
亨利曾是一位战地记者,善良、疏离,热烈又冷淡;他周游世界,愿意在宿醉的清晨去任何地方,除了家。他有一个13岁的儿子萨姆,只在孩子出生时得到过一张照片,此后从未得见。亨利的紧急联系人始终是前女友埃迪,这个名字也出现在他的遗嘱里,但在两年前,是亨利决然放弃的这段感情。
那是他等了很久的一天——
素未谋面的儿子萨姆,邀他相见。
可就在那一天,他撞上汽车,陷入长久昏迷。
亨利孤独、矛盾而迷人的一生,就此成了谜。
他来到了生与死之间一片虚无的“梦海”里,他的过去与现在重叠交错。亨利不断做着梦,重新回到那些改变了他一生的重要时刻……
而隔着那层羽绒被般厚重蓬松的麻醉剂,萨姆和埃迪也想知道,那些没能问出口的话,该如何才能得到解答……
认真活过爱过,才能好好告别
《此后再无余生》
[美]妮娜·里格斯
磨铁/北京联合出版社
里格斯生长在一个有癌症基因的家族,在被确诊患病后,她没有失去自我、放弃生活,甚至还要面对母亲的离世;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,还要照顾患有先天性糖尿病的大儿子,以及关照两个儿子的心理健康,让他们能够自然地接受妈妈将要离开的现实。
里格斯的人生看似已天塌地陷,生活中的一切被打乱,但她的内心依然充满热爱,对丈夫、孩子、父母、亲友,以及书籍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,安然离去。
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,两代共读的人生之书
《我离开之后》
[美]苏西·霍普金斯,
[美]哈莉·贝特曼
紫图/北京日报出版社
插画家女儿哈莉在某个失眠的夜晚,意识到母亲总有一天会比自己先走一步。她害怕地想象母亲死后的各种可能情况,想象她会错过多少重要的时刻。
隔天早上,她要求母亲苏西写一本“妈妈离世指南”给她,逐步指导她如何度过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,包括“让咖哩治愈你的心碎”“想念我时唱一首歌”,或是“记得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”。
母亲苏西幽默又感人肺腑的文字,搭配哈莉情感真挚而强烈的插图,让这本书成了最棒的人生礼物。无数读者看得又哭又笑,深刻地体会爱与失去,更加珍惜和爱的人相处的每个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