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又有哪些新书值得一看?快来看看为您推荐的这份新书书单吧!
社科类
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(死记硬背),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(学而后问)。换言之,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,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,自己找到答案。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,著书上百部,首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,以18个步骤,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,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、搜集资料、构建逻辑、输出成文、口头答辩,依次攻破开题报告、研究计划、文献综述、研究论文。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,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。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、无法控制的世界,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,拥有知识生产术,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。
沈洋,蒋莱
本书既是一份生育决策指南,也是关于女性母职困境的读物。母职困境往往隐藏在母爱神话的光环之下,育儿的“代价”往往是未知和被遮蔽的。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家庭决策——成为母亲,实际上引发了最激烈讨论:期待生男还是生女?生一孩、二孩还是三孩?孩子跟谁姓?成为事业女性还是全职妈妈……
立足于中国本土,两位知名学者结合自身经历,从生育这一关键且敏感的问题出发,揭开母职路上的真相。
《失去的三百年》
郭建龙
本书所描写的内容,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,中国的开放与失败,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,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。全书分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,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,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,大航海时代以来,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。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,时间从1644年到1735年,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。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,时间从1735年到1840年,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,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,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。
文学类
《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》
[日]村上春树
你留给我的只有谜一样的话语和那段戛然而止的爱恋。你说,你只是一个影子,真实的你在一座小城之中;城外是一道有生命的墙,它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。
我只知道,我一定要抵达那座高墙环围的小城。我要再一次见到你。
哪怕城中等待我的尽是不确定。
《儿女风云录》
王安忆
九久读书人/人民文学出版社
小说围绕上海老爷叔“瑟”“堪称颠覆”的式微人生展开。他出身富门,少年时家道中落,单身北上舞蹈学校,吃尽大漠风沙,世人冷面,直至中年,妻离子散,孑然一身,两手空空,沦落舞厅谋生……在国内度过大半生之后又和父母远赴美国孤悬海外。“母子二人合起来一整部家族史,主旋律为失去,失去,失去,所以,最后的一点剩余,人生的托底,谁都不能让”…… 小说时间跨越幅度长,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写到当下,宏阔的时间之河,承载的是一个个不同身世、命运的小市民的悲欢。柯柯、阿陆头、黑三、阿郭、“埃塞俄比亚”、“啧啧”,环绕在瑟左右的男女,他们的人生都有残缺,都是都市中的Loser……
[韩]黄晳暎
磨铁/中国友谊出版公司
“我们以前住过的地方,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,成为记忆中的标本。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,留下的是什么?”当记忆不由自主地袭来,朴敏宇回想起那个他以为已经被抛在脑后的世界——覆盖整座山的低矮的石板屋顶,错综复杂的狭窄胡同和聚集在小店门前的孩子们的笑脸。
驱赶,拆除,重组,霓虹掩住星光,水泥代替土地。他不停地追逐向阳地,庆幸自己逃离了简陋龌龊的贫民区,从不好奇那些被从家园赶出来的故人,去了哪里,又以什么为生。当停下脚步,猛然回头,身边空无一人,记忆里的故乡无迹可循。
一往无前是开拓者的姿态,不将背影留给他人,被抛下的就是自己;不毁灭旧的世界,就无法到达新的乌托邦。羁绊越来越少,目光越来越冷,最终只剩回忆,陪伴生命迫近傍晚的自己。
少儿类
三五锄教育
禹田翰风/云南晨光出版社
本书主要讲述如何拥有健康的生活观,以及独立的生活技能。从自我认知出发,探讨待人接物时应注意的外表与态度、哪些行动可以保持自己身心健康、在学校里哪些是自己力所能及事、在家中哪些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家务劳动等主题。小到整理书桌、学会使用家电,大到明确自身角色、学会正确应对焦虑,通过实践技能指导与身心层面疏导,为孩子长大之后的独立生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。
《额吉的河》
许廷旺
以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为背景,讲述了三个遭遇家庭变故的孤儿融入草原生活,在阿爸、额吉的悉心呵护下重拾希望茁壮成长的感人故事,塑造了一批纯朴善良、乐观包容的蒙古族牧民群像。小说以儿童的视角,通过小家庭的融合,真实、生动地再现了特殊时期蒙古族同胞养育“国家的孩子”这一历史佳话,谱写了一首民族大团结的赞歌。
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,民族生活气息浓郁,语言充满文学张力,情感细腻、真挚,彰显了艰苦岁月里闪耀着的大爱。
点击文末 “阅 读 原 文” 进入微店
——近期文章 点击预览——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进入微店